约束导师权力 把论文署名权还给青年学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曾发布具体署名要求。比如,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曾发布《通知》强调,“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这些极具针对性的条款,击中了影响青年人才发展过程中的痛点,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当前学术领域存在的一些乱象——让导师和学生都能更好地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共同塑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当然,此举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为青年学子未来走上科研之路铺好制度地基。
说到底,反对导师在学生独立开展的论文、项目和研究中“挂名”,不仅维护的是青年学子短期的利益;从长期效果看,对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撰稿 / 亓拾遗(媒体人)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