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命名

乡村振兴的东阿样板:黄河大堤守护下的艾山村郭口村共富图景—赴聊城东阿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深入了解乡村特色发展现状,探寻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5年7月21日上午,青岛科技大学赴聊城市东阿县“新乡村•质未来”暑期实践调研团、青岛科技大学赴聊城市东阿县“传统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暑期调研团、青岛科技大学赴聊城市东阿县"材新胶用,创领未来"材料调研团、青岛科技大学赴聊城市东阿县“传文化基因,复乡村振兴”调研团、青岛科技大学赴聊城市东阿县“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调研团和山东科技大学赴聊城市东阿县“乡”遇仲夏实践调研团共同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先后去往郭口村、艾山村村史馆、艾灸体验馆以及黄河大堤,通过交流学习与实地走访,切实体会到特色种植与农文旅融合产业为乡村带来的活力,领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1)走访郭口村,洞察题口振兴密钥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郭口村,感受当地的文化发展。近年来,郭口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省文化乡风建设典型村等荣誉。些成果不仅塑造整洁美丽的乡村风貌,更为乡村的持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与村民交流,调研团队了解到郭口村的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地瓜种植专业村,该村依托砂质土壤的天然优势,集中连片发展150余亩地瓜种植基地;同时,流转120亩土地建设郭口苹果园,并通过安装智能设备实现果园管理自动化,以此提升果品的质量与产量。团队成员现场品尝了当地产出的农产品,直观感受到科技应用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2)深入艾山村,解码文产共生密码

  调研团队随后前往东阿县著名革命老区艾山村,首站即走访村史馆以了解村庄历史。在村史馆内,实践团成员通过图文展板、村民生活场景还原及艾产品相关介绍,系统梳理了村庄从明清时期古驿道村落逐步发展为省级美丽乡村的历程。同时,馆内陈列的烈士英雄名录,进一步加深队员对红色历史的记忆,让其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此外,还原场景中展示的八仙桌、老式自行车、奖状、风箱等老物件,以及育红班等老场景,也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老东阿人的生活气息。

  

  如今的艾山村以九顶莲花艾为核心资源,构建起农文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村内随处可见艾草元素,不仅有艾草主题墙绘,还设有艾灸体验馆、艾草电商运营中心等设施,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模式。依托艾草资源,艾山村的民宿、餐饮等配套行业也得以蓬勃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多元融合。

  

  3)探寻黄河堤,研究生态金色蜕变

  东阿县依托黄河大堤的生态优势,打造“幸福河畔和美乡村”乡村振兴推进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及文旅融合,将沿河9个村庄串联成发展片区。具体来看,铜城街道艾山村通过艾草产品深加工,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则整合大堤景观与阿胶文化、红色研学资源,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沿线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增长。实践团队在堤区附近的“枣树村”还观察到,房前屋后的经济林木由村集体统一种植,村民参与管护,既美化村庄环境,又实现“生态变现”。

  

  通过走访乡村发展现状,实践团队对乡村的巨大变化深感震撼。郭口村、艾山村不仅是乡土中国的鲜活缩影,更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从田间地头萌发的特色产业,到农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再到黄河岸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实践团队既感受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切实体会到特色种植与农文旅融合产业为乡村注入的活力,直观领略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成果。

  作者: 青岛科技大学 胡先华 蒋莎莎 杨善豪  鹿士豪 刘恩鸣 陈静怡

  山东科技大学 秦羽菲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版权说明:
1.版权归本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2.未经本网或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留言
访客
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备案号:渝ICP备2025060457号-15